新華社廣州10月11日電(記者王浩明)11日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舉行的“鐘南山星”命名儀式上,紫金山天文臺臺長趙長印向鐘南山頒發了小行星國際命名公報,何梁何利基金北京代表處機構代表蒙建東頒發了命名證書。
2021年,經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申請,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準國際編號為325136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鐘南山星”。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趙海斌介紹,“鐘南山星”2008年首次被發現,這顆小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3.73億公里、繞太陽一周需4.05年。
鐘南山說,醫學科學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數次應用,都證明了科學研究是我們面對不確定性時守護人類健康的有力武器。“鐘南山星”的命名既是他個人的榮耀,更是對團隊工作的褒獎和肯定。
“鐘南山院士的名字,將進入宇宙,閃耀星空!”
△“鐘南山星”命名儀式
這顆小行星的命名是為了表彰鐘南山在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特別是他在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預防與治療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成就。
△“鐘南山星”運行軌道示意圖
軌道參數方面,“鐘南山星”的軌道偏心率為0.199,軌道傾角為13.159度,軌道半長徑為2.541天文單位。這意味著這顆小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為3.73億公里,且它繞太陽一周需要4.05年的時間。在軌道上,“鐘南山星”以每日158萬公里的速度高速運行,這相當于每秒約18.3公里。由于距離地球有數億公里,因此在地面上觀測時,它在星空中的移動顯得相當緩慢。這顆小行星與地球的最遠距離可達6.05億公里,而最近時則只有1.55億公里。
小行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類可以由發現者提名命名的天體。命名一旦獲國際批準,將成為該天體的永久星名,具有國際性和歷史性,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以我國地名、人名命名的小行星已有百余顆。在以人命名的眾多小行星中,有不少都是為科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其中, 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包括張衡、祖沖之、郭守敬、沈括等;以我國現代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包括錢學森、錢三強、袁隆平、屠呦呦、南仁東、陳景潤、周光召、彭桓武、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朱光亞、趙九章、王大珩、孫家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