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開展、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一項重大的國力國情調查。8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鄭國光等介紹本次普查的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情況、成果及應用情況等。
成功完成普查各項目標任務,創造多個“首次”
“自2020年5月國務院決定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500多萬名專業人員共同努力,順利完成了這次普查的各項目標任務。”鄭國光說,國務院普查辦已經會同主要成員單位組織編制了《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公報》,電子版可經應急管理部網站查詢下載,根據安排各地也將陸續發布相關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成果。
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取得了豐碩成果,也創造了多個“首次”。
在調查成果方面,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國房屋建筑和市政設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間位置和物理屬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數據成果,全國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數字身份證”;第一次開展了對全國灌木、草木、枯落物的普查,填補了全國林下植被可燃物載量空間信息的空白;第一次全面掌握了主要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信息和災害屬性;第一次完成了對全國縣、鄉、村公路、橋梁、涵洞等普查,采集了全國公路設施的抗震、防洪等設防信息,形成了全國國省干線公路承災體風險數據庫、全國水路承災體風險數據集等。
在評估與區劃成果方面,第一次明確了全國高災損區、高隱患區、高風險區和低減災能力區“三高一低”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區域;第一次識別了占全國陸地面積2.3%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高風險區,將全國劃分成為6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大區、30個綜合風險區和90個風險防治亞區,揭示了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東高西低”的宏觀格局和導致高風險的主要因素,第一次劃出了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管理的短板弱項區域等。
同時,此次普查在技術、工作方法上也取得了突破。第一次開展了自然災害風險要素調查、評估、區劃等全鏈條普查,完成了災害風險要素屬性和空間位置的“雙調查”;第一次探索推進致災部門數據和承災體部門數據有機融合,推動災害致災數據和人口、經濟、房屋建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系統等重要承災體的數據共享;第一次在統一技術體系下開展風險評估區劃,采用統一的災害風險評估、區劃及綜合防治區劃技術框架和技術規范開展單災種風險評估區劃工作。
普查成果在各領域取得一系列開創性進展
本次普查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海洋、森林和草原火災6大類23種災害風險和綜合風險的評估區劃。通過普查,各地區各部門持續推動普查成果用起來、活起來,切實發揮普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中國氣象局完成了1978—2020年全國范圍內的337個市、2764個縣和86個特殊區劃范圍的10種氣象災害過程的致災數據收集分析,形成了32類致災因子數據,總計條數664萬余條。研制了20余萬份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產品,形成了由5000多個全國性重大氣象災害歷史事件組成的數據庫。”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司長梁豐說,通過對這些成果進行深入分析,取得了一些新發現。
第一,近年來北上臺風活躍、災害影響較大,需要更加關注對華北和東北地區的影響;第二,極端降水發生頻次和強度都顯著增加,特別是最近10年,北方地區局地強降水致災強度趨強,形成了暴雨災害“南北并重”的格局;第三,高溫災害發生頻次和強度顯著增加,高溫災害致災危險性增強;第四,復合型低溫災害的影響要比單個低溫災害事件影響更明顯,需特別關注。
“這是我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系統性組織森林和草原火災風險普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司長樊華介紹,林草行業通過普查調查了全國范圍內的林下可燃物載量本底、摸排野外火源風險點和減災能力底數、形成了森林火災風險評估區劃。
樊華表示,下一步將結合氣象預報和可燃物火險監測數據,探索建立多尺度森林火險等級的預報模型,提高森林火險的預測精準性和實效性,常態化組織開展森林草原火災的隱患排查整治,重點打擊森林草原防火區內違規野外用火,強化火災的追查溯源,指導各地運用好防災減災能力的成果,為編制森林草原火災防治區劃和防火基礎能力建設提供支撐。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全國各地水利部門和500余家技術單位全面完成了水旱災害風險普查各項任務,形成了系列普查成果。”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負責人尚全民說,摸清了水旱災害風險隱患底數、首次完成了全國水旱災害風險等級劃分、建成了普查成果共享應用數據庫,接下來水利部將持續推動普查成果在水旱災害防御、防洪規劃修編、水利工程建設、河湖管理等方面的深化應用。
深化普查成果開發應用,提升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普查目的在于成果應用,效益也體現在成果應用。“我們從普查之初就提出要堅持‘邊普查、邊應用’工作原則,在各方大力支持下,目前普查成果應用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應急管理部綜合減災和改革協調司司長呂紅頻說。
有效服務風險源頭防控。結合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實施,把普查形成的綜合風險評估圖、區劃圖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為劃定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提供依據,引導人口和產業布局等向更安全的區域集中,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
有效服務災害精準防治。去年中央增發國債支持災后恢復重建、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應急管理部在制定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基層防災項目實施方案過程中,綜合考慮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等級評估結果,提出重點支持范圍,確保資金投入最需要的地方。一些地方部分市縣對普查獲取的房屋、水庫大壩、尾礦庫等重點目標物的風險隱患信息,實行清單式、分類分級管理,有效提高了風險隱患排查治理的精準性。
有效服務應急能力提升。把普查數據成果接入國家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和災害事故電子地圖,為提高災害監測預警能力、精準預置應急資源和力量提供了支撐。去年6月開始,組織68個市縣開展普查成果應用試點,各地把普查數據成果接入應急指揮平臺,在支撐基層綜合監測預警與會商研判、服務重大活動安保、服務基層綜合減災能力建設等方面形成了10余套典型案例。
建設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也是這次普查的一項重要任務。呂紅頻介紹,目前這項任務基本完成,整個數據庫由1個國家級綜合庫、10個國家級行業庫和31個省級數據庫構成,基本做到了“技術標準統一、分類分級管理、縱向橫向聯通、共建共享共用”。
“我們將持續做好國家基礎數據庫日常運行管理工作,開展常態化數據更新,強化共享應用,形成適應不同應用場景的服務產品。”呂紅頻表示,下一步應急管理部將繼續深化普查成果的開發應用,為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0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