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全力出手,不惜代價也要把外資穩下去、引進來。
近日,重大消息傳來,信號強烈。
有心人注意到,從去年8月開始,國家已經把外資放到了“提高政治站位”的高度上,大動作頻頻,緊迫感十足。很多原本沒有開放的領域,現在統統都開放了。
極具標志性的兩件大事,發生在這個月。一是,中國正式開放外商獨資醫院,而且一口氣確定了9個試點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福州以及海南全島。
這樣一來,外商獨資醫院的準入門檻被徹底摧毀,莆田系迎來了今生最強的對手。
二是,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最新版的“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徹底實現了中國對于外資的制造業負面清單全面清零。
在制造業中,限制外資進入的最后兩個“堡壘”,都被打破了:
——“出版物印刷須由中方控股”;
——“禁止投資中藥飲片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保密處方產品的生產”;
你看,一個涉及到意識形態管理的出版物印刷,一個涉及到中成藥保密處方的關鍵領域,也向外資開放,誠意滿滿。
為什么一邊是IBM等外企不惜以大裁員的決絕方式撤出中國,另一邊三星等外資卻重倉東方大國,繼續搶灘布局?
為什么特斯拉得以進入上海、江蘇政府采購名單,外商獨資醫院終于徹底開放,超常規的事情一再發生?
一場影響深遠的外資攻防戰已經打響,激烈的“拉扯”正在展開,外資格局大洗牌,巨大的連鎖反應開始了。
1
現在國家對外資有多重視?力度前所未有。
今年以來,國家層面高規格地討論研究、部署外資相關工作的會議就至少有6次:
——2月23日,國常會指出,要把穩外資作為做好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發力點,鞏固外資在華發展信心;
——11天后,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3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提出了24條具體措施;
——6月26日,國常會再次提出,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多措并舉穩外資;
——僅僅4天后,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又主持召開外資工作座談會,強調“準確把握當前引資工作面臨的新形勢,進一步增強信心和決心,進一步做好吸引和利用外資工作”;
——7月舉行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極為罕見地提及要“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
為什么外資如此重要?
很多人不知道的一組數據是,外資企業數量占比極少,但極為重要。改革開放40年,外資一度以占中國企業數量不到3%的比重,提供了1/10的城鎮就業,貢獻了1/5的稅收收入、1/4的工業總產值,以及近1/2的進出口總額。
盡管近幾年這些比重已經有所下降,但仍不可忽視。
更何況,外資問題絕不僅僅是資金問題。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外資專家馬宇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外資直接連接著幾乎所有的全球最先進的生產要素,包括資金、人才、技術、產品、組織、管理、規則、標準等等。更重要的是,外資關系到我們跟國際市場最緊密的經貿聯系。”
中國之所以能在改革開放以來,順利融入國際分工,建立了全世界最完備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外資的貢獻極為巨大,不可或缺。
2
當下,中國正面臨外資撤離的陰霾,一些讓人擔憂的消息也不斷傳來。
上個月,IBM中國區突然進行了大裁員,只用了不到3分鐘,突然裁掉了1000多名中國員工,上演一幕驚天大撤退。
要知道,IBM早在1984年就進入中國市場了,40年來曾經備受追捧,連華為也要稱它一聲“老師”。消息傳來,確實令人驚訝。
此外,上海SAP也處在裁員的風暴中心,據說裁員人數也有1000多人。
圖片
看這幾年的動向,就能感知外資尤其是科技類巨頭的微妙變化:
2023年,戴爾宣布退出中國產業鏈, 將全面停止使用中國制造的芯片;
2023年,亞馬遜公司旗下Kindle宣布停止運營中國區域電子書業務;
2023年,全球最大的AI芯片公司英偉達宣布退出中國市場;
2024年,惠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企業狀態由存續變更為注銷;
同樣是今年夏天,微軟宣布將關閉中國所有線下授權門店,僅保留官網商城與京東旗艦店......
蘋果、谷歌、亞馬遜、惠普、英偉達、IBM......這些科技標桿,都傳出撤離/轉移/調整布局的消息。
其原因有很多,比如中國的政府和國企掀起了國產替代潮,就讓IBM失去了很大一塊市場。2023年,IBM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大幅下降了近20%。
與此同時,蘋果公司大中華區營收占比從19.31%下滑至17.53%,iPhone銷量在中國市場跌出前五;英偉達也因太平洋對岸的出口管制,中國營收的占比從24.57%大幅下滑至9.56%。
其關鍵原因,正是歐美部分國家近年來推行“脫鉤斷鏈”的政策,試圖重構一條“去中國化”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部分外資受此影響撤離,或者采用“中國+1”的策略調整布局。
外資形勢,也變得前所未有地復雜。
2023年,我國的外商投資出現了近十年來的首次下降,降幅約為8%。
今年1月實際利用外資同比-11.7%,
1-2月同比下降19.9%,
1-3月同比下降26.1%,
1-4月同比下降27.9%,
1-5月同比下降28.2%,
1-6月同比下降29.1%,
1-7月同比下降29.6%
1-8月同比下降31.5%……
這是自去年1-6月實際使用外資近幾年來首次同比下降2.7%后,連續出現15個月下滑。
加大力度留住外資、吸引外資,在當下顯得迫在眉睫,尤為重要。
國家全力出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把外資工作作為關鍵的“牛鼻子”。
3
在這樣的背景下,此次全面開放的外商獨資醫院,就是吸引外資的“關鍵一招”。
要知道,外資對獨資進入中國醫療領域,非常感興趣。今年1-7月,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大幅下降的同時,醫療、醫藥、醫用設備的外資卻異軍突起,暴漲了87%之多。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中國市場對優質醫療服務的潛在需求,極為巨大,還遠遠沒有被滿足。
最近幾年,中國赴海外就醫的人數快速增長,去美國治癌癥、去日本做體檢、去韓國做美容,都已經成為龐大的產業鏈。
如果外資頂尖醫院可以開到中國,很多患者就不用遠赴海外,節省一大筆開支。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民眾發現,現在在公立醫院很難買到以前常用的進口藥了,這是因為國家醫保局牽頭集采,大幅壓低藥企的采購價,也導致價格便宜的仿制藥占了優勢。
外資醫院來華,也能帶來更豐富的藥品選擇,尤其是那些在國內難以買到的進口藥。
事實上,中國對外資開放獨資醫院,也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相關省份的試點工作,早在2014年就開始正式實施,只不過一直有隱形的門檻,推進并不順利。
長期以來,外資基本還是通過合資而非獨資方式在華開設醫院。這個數量,截至2021年只有302家。比起全國超過107萬個醫療衛生機構的總數,簡直是九牛一毛。
隨著醫療領域對外資更加開放、覆蓋范圍更廣,我們可以期待更多外商獨資醫院的設立,尤其是頂尖的跨國連鎖醫院,例如梅奧、霍普金斯、嘉會、萊佛士......以及隨之而來的國際藥企,比如強生、羅氏、默沙東、艾伯維、拜耳等。
國內優秀的醫生、護士,也有可能迎來更加高薪的就業機會,跳槽的選擇更多了。“醫療雙軌制”可能逐漸成型,患者的選擇更多了:一是選擇省錢,去公立醫院低價治病;二是選擇到外資醫院享受更好的服務,使用更貴的進口藥。
另外一邊,制造業全面開放對外資也形成強烈的吸引力,歸根結底也是因為中國的超大市場。無論是醫療機械、高精尖技術、5G應用等等,都存在巨大的需求。
而制造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運輸成本。特斯拉為什么要在上海設廠?蘋果為什么很難完全離開中國?其實都是一樣的。除此之外,中國還有巨大的人才紅利,特別是工程師紅利。
2023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結構中,先進制造業就仍然在逆勢上漲:
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增長6.5%;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12.2%;
高技術產業引資4233.4億元,規模創歷史新高,占比高達37.3%……
也就是說,外資正在換一種方式進入中國。尤其是制造業、服務業,仍然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
舉個例子。韓國三星近年來不斷關閉在中國的手機、電腦、電視工廠,選擇印度、越南作為“接盤俠”。但是,與此同時,三星也在加快芯片、OLED顯示屏、新能源電池等高技術產業在中國的布局,這一方面的總投資比重大幅上升,由50%提升至了80%。
幾股力量同時在攪動外資格局,脫鉤斷鏈、產業轉移、結構升級、國產替代……博弈的結果,就是帶來一場外資格局的大洗牌。
4
不少外資也看到了中國的機會,動作頻頻。
在江蘇,三星半導體全球分撥中心在蘇州工業園區喬遷開業,從簽訂土地合同到取得施工許可證僅用時4天,從開工建設到項目建成僅用了400多天;
在浙江,日本橫濱橡膠錢塘項目投資合作簽約儀式日前在杭州舉行,該項目計劃總投資約5億美元,是近年來杭州引進的單體規模最大的外商獨資制造業項目。
……
疫情期間,外資前赴后繼投資中國,創下了入華外資的歷史高點。這也充分說明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以及中國經濟的韌性。
為了讓外資放下心,我國這兩年也是絞盡腦汁地推出系列法規政策,營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無論是對于外資的制造業負面清單全面清零,還是放開外商獨資醫院進來,本質上都是因為,中國要以開放破封閉,以更加開放打破“小院高墻”的封鎖。
越開放,越有力,也越強大。
同時,如果想要國外市場對我們敞開懷抱,中國也要先做表率,打破各種限制,顯示誠意和決心。
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未來的方向一定是——透明、穩定、持續,市場風云巨變,但中國對外資歡迎的懷抱,必須堅定不移。
要知道,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且不斷深度推進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這是我們最大的底氣,也是一張絕無僅有的王牌。
無數機會與財富的流動,在外資格局的大洗牌中,正在重塑。有人失落,也有人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