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5日電 題:此間春光好,告與先人知
新華社記者邢拓、張曉潔、唐詩凝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天朗氣清,春和景明。人間四月天里,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
《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時節,萬物生長、春色正好,無論是賞花踏青,還是春耕春播,都正當其時——
“梨花風起正清明”,春暖花開,宜踏青郊游。人們或泛舟于杭州西子湖上,感受畫橋煙柳、云樹籠紗的浪漫;或騎行在成都繞城綠道,享受春日“花重錦官城”的愜意;或漫步太原汾河兩岸,聽水鳥輕吟、賞落日余暉,品味“汾河晚渡”中流淌的詩意。
4月2日,游客在西溪濕地觀賞宋韻花朝節表演。新華社記者翁忻旸 攝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田間地頭一派繁忙。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寬敞明亮的西瓜大棚里,瓜農們正忙著整枝打杈,促進坐瓜。“今年全縣西瓜種植面積擴大到3.5萬畝,分批次培育栽種,頭茬瓜正在人工授粉,栽苗很快完成。”夏縣宏偉瓜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紅衛說,近些年夏縣西瓜名氣越來越大,瓜農們干勁兒也越來越足,期盼“甜蜜”豐收。
清明賞春,更要“嘗”春。人們制作時令小吃,體驗傳統習俗,感受地道煙火氣——
一大早,伴著啾啾鳥鳴,家住杭州市余杭區徑山村的朱秋英手持剪刀、挎著竹籃,來到地里采集艾草制作青團。青團又叫清明果,是江南地區傳統點心,古時用作祭祀,如今更多是時令小吃。
在當地,青團制作的手藝已傳承幾百年,每到清明,家家戶戶做青團。群山環抱,艾香陣陣,約10分鐘的工夫,朱秋英的竹籃里已裝滿艾草。回到家,煮青、攪粉、揉粉,裹入竹筍、豆干、泡椒等制成的餡料,朱秋英形容“這是將春天揉進粉里、吃進肚里”。
4月3日,杭州市余杭區徑山村,朱秋英(右一)和同伴制作青團。新華社記者 張曉潔 攝
“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鉆滿圪棗林。”山西省介休市滿江紅花饃店里,剛出籠的“寒燕兒”圍圈擺好,白面捏成的小燕子綴以高粱粒點睛,口銜一截“綠柳枝”,栩栩如生。
“寒燕兒”也叫“子推燕”,是清明前后流行于山西等地的節俗食物,起源于春秋時期“介子推綿山焚身”的民間傳說,人們掃墓時用以祭奠先祖,以表追思。“寒燕兒”又有迎春納祥之意。花饃制作師傅張振治說:“‘寒燕兒’的嘴朝上張開,寓意將小孩子的病都給銜走。”
山西省介休市滿江紅花饃店,清明特色節俗食物“寒燕兒”蒸熟出籠。郭曉雅攝
“一杯杏花酒,滿盞思故人。”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掃墓祭祖、追思先人,傳承家風文化,積蓄前行力量——
浙江安賢陵園里,前來祭奠王偉烈士的人們絡繹不絕。“今年園區推出一些新型祭掃方式,包括舉行全息沉浸式追思禮、發布元宇宙生態園區、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修復逝者音容笑貌等。”浙江安賢陵園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單璐說,希望通過科技手段更好撫慰逝者家屬心靈,寄托思念之情。
浙江安賢陵園王偉烈士銅像前擺滿鮮花,一名杭州市民前來祭奠。新華社記者 張曉潔 攝
成都平原西部,一場“放水大典”5日在都江堰水利工程飛沙堰上演,上千名市民游客慕名而來,現場見證放水盛況,體驗傳統治水文化。“都江堰放水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上千年歷史。”四川省李冰研究會副會長、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王國平說,舉辦放水節是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建堰治水的功績,同時祝愿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通過舉辦放水節來緬懷先賢,體現‘結草銜環、飲水思源’的中華美德。”
4月5日都江堰放水節活動現場。新華社記者尚文意 攝
踏青詠春歸,思念作絮飛。又是一年清明時,念念不忘,莫負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