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983年2月12日 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正式開辦
央視春晚40年 留下哪些經典
“各位觀眾,在這歡樂的除夕,中央電視臺全體工作人員祝您闔家幸福,萬事如意,春節愉快。”這是當年主持人趙忠祥在1983年央視春晚的第一句新春問候。從1983年到2023年,中央電視臺的一臺晚會已在除夕夜陪幾代中國人走過40年,人們親切地稱之為“春晚”。經過40年的陪伴,“看春晚”已經成為全球華人春節過年貼春聯、吃年夜飯之外的又一民俗。
一年又一年,春晚從一臺文藝聯歡會發展到國家文化項目;一年又一年,春晚從電視熒屏走向多屏互動;一年又一年,春晚從當年的一臺晚會發展到春節前后將有25臺叫“春晚”的節目上演。40年間,春晚在不斷地發展,觀眾對它也有著更高的要求。
今晚,央視春晚又將拉開帷幕。讓我們一同回顧這40年間,“春晚”帶給我們的歌聲與歡笑。
歌聲40年
歌曲類節目占比最多 近兩年出現了新特點
春晚是一臺綜合性晚會。如果問哪個類型的節目是春晚舞臺上最多的,那當屬歌曲類節目——近40年都是如此。
“你的身影,你的歌聲,永遠印在,我的心中!”李谷一1983年第一屆春晚中演唱了《鄉戀》。李谷一連唱六首歌曲,成為當年之最。隨后,春晚曾出現很多金曲,從鄭緒嵐演唱的《牧羊曲》《大海啊,故鄉》到費翔演唱的《故鄉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從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到陳紅、蔡國慶、江濤等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從王菲、那英演唱的《相約九八》到宋祖英與周杰倫混搭演唱《辣妹子》。春晚金曲無疑成為當年最火的熱歌,并流傳至今,成為經典之作。
在春晚節目中占比最多的歌曲類節目近兩年出現新特點:獨唱節目變少,合唱節目變多;越來越多的非專業歌手,特別是影視演員加入歌曲類節目演出。北京青年報記者統計發現,由于人數增多,春晚舞臺上歌手的人均表演時間越來越少:1983年人均表演時間為4分半鐘,1984年達到5分鐘,此后一路下滑。
姜育恒作為華語樂壇資深歌手,對于第一次登上春晚舞臺依舊記憶猶新,“我是1991年首次登上春晚舞臺,演唱《再回首》,下臺后現場工作人員告訴我,今晚有7億人看我!”當晚不僅僅讓姜育恒火了,也讓這首《再回首》成為經典。2023兔年央視春晚,姜育恒將演唱《跟往事干杯》,但表演形式和表演嘉賓都有全新的詮釋。讓我們共同期待今年春晚“這個老壇”,釀了哪些“新酒”。
笑聲40年
語言類節目最受期待為“喜劇新勢力”練兵
問中國觀眾在春晚最期待哪個類型的節目,那一定是語言類節目。春晚舞臺上的語言類節目,分為小品和相聲,2023年又將加入新成員脫口秀。從1989年開始,小品取代相聲成為春晚的第一主角,這種局面延續至今。縱觀歷屆春晚,1993年小品數量最多,曾達到9個,此后一直維持在六七個。雖然數量與歌舞類節目數量相去甚遠,但二者時長不相上下,有時小品節目的整體時長還會多于歌舞類節目。
央視春晚作為中國文藝最高舞臺,培養喜劇新人一直是其使命。其實,央視春晚的舞臺一直都是“喜劇新勢力”的練兵場。在相聲是喜劇主流的時代,1983年在第一屆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嚴順開表演的《阿Q的獨白》,首次運用了“小品”這一表演形式。小品類節目不斷在春晚上亮相,很多演員都因參演春晚小品,從各自領域的老演員變成了“喜劇新勢力”,例如唱評劇的趙麗蓉,演電影的陳佩斯、朱時茂等等。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影視劇演員也加入語言類節目中來,不僅豐富了舞臺,也讓大眾看到新意。
內行看形式上的創新,老百姓愛看語言類節目主要是因為它好笑。春晚之后,“流行語”必定出現,比如“想死你們了”“臉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你太有才了”。每年的春晚金句,一定會流傳到大街小巷。
2023兔年央視春晚,預估將有八個語言類節目上演,有觀眾期待的開心麻花的小品,也有岳云鵬、孫越的相聲,更有受到年輕觀眾喜愛的脫口秀組合。
舞動40年
春晚爆紅的舞蹈作品 將引領來年演出市場
近20年來,隨著演出市場的火爆,春晚舞蹈類節目走出了自己的全新模式——春晚爆紅的舞蹈作品,將引領新一年的演出市場。從楊麗萍的舞劇《孔雀》到2005年爆紅的《千手觀音》,再到《只此青綠》。這些舞劇的成功,讓“春晚+市場”的道路煥發出新的光芒。
在春晚舞臺上,舞蹈類節目并不小眾,以占比12%位列節目分布第三,但舞蹈類節目創新是從近20年開始發力的。40年來,春晚舞蹈類節目也產生了明顯變化:主角從舞蹈藝術家變成優質舞蹈團體,由個人轉向了團體。
從演出市場來看,春晚舞劇無疑是成功的。以《只此青綠》為例,春晚結束后,每到一處都是爆滿的狀況,很多觀眾評價它為“頂級的演出”。從線下到線上,《只此青綠》的人氣和口碑都“贏麻了”。2023兔年春晚是否會有同《千手觀音》《俏夕陽》《只此青綠》這樣的舞蹈力作?值得我們期待。
造星40年
從誰上誰火變誰火誰上 網友點評是在“數星星”
如果沒有春晚,費翔、宋丹丹、邰麗華、劉謙、吉祥三寶組合,可能都無法擁有今天的地位。央視自1990年起評選“我最喜愛的春晚節目”,北青報記者梳理以往報道發現,春晚在創立初期造星能力較強,幾乎每年都能有新的“人氣王”誕生。作為藝人,誰能登上春晚的舞臺,就意味著“見證奇跡”。
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很多歌手都是在春晚唱一首歌后,受用終生。比如1986年演唱《軍港之夜》的蘇小明,還有從1987年的春晚火起來的費翔,《故鄉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出盡風頭。
不僅是歌手,語言類節目也是出新人的重地,1989年春晚小品《懶漢相親》讓北京人藝演員宋丹丹火遍全國,春晚小品成就了喜劇舞臺上的宋丹丹。
其他節目類型也是如此,在2009年春晚上露臉的中國臺灣魔術師劉謙意外躥紅,那句“見證奇跡”,成為劉謙最著名的臺詞。上了春晚,也讓全球觀眾認識了劉謙和他的近景魔術。
近些年,春晚的造星能力逐漸降低,和其選角思路調整有關,從誰上誰火變成了誰火誰上。網友一度點評春晚就是在“數星星”——邀約當年最具人氣的明星上春晚,讓張藝興、TFBOYS組合、李敏鎬這樣的明星有機會登上春晚舞臺,拉動收視率。
“告別今宵,告別今宵,無論新友與故交,明年春來再相邀……”當這首為春晚量身打造的《難忘今宵》響起,意味著新的一年真的來了。春晚40年,這首歌被演唱了26次。2023兔年央視春晚依舊會有《難忘今宵》,春晚還在,我們的歡樂還在。(記者 王磊 統籌 劉江華)